动态 | 新闻发布会:“记得住乡愁”!大理州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时间:2021/11/3 21:27:46 来源:大理发布微信公众号 阅读:1706

摘要:8月23日,大理州“乡村振兴与乡愁文化”新闻发布会在龙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8月23日,大理州“乡村振兴与乡愁文化”新闻发布会在龙山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大理州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初步探索形成了了大理市古生村“活化乡愁”、洱源县佛堂村“农文旅融合”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和做法,让“农村人待得住、城里人喜欢来”的大理乡愁味更浓!


(王夏磊 摄)

采取“九强化”措施,大理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一是大理州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出台了“加快推进全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等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全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等配套文件。

二是强化历史担当,全州11个贫困县、34个贫困乡镇、5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2.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1.79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典型引路,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四类,先后开展37个村的试点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7.75亿元。

四是强化产业振兴,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扎实推进“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核桃、蔬菜、水果、中药材、乳业及肉牛等产业特色优势不断彰显。2020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18.3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45元。

五是强化人才振兴,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高校对口帮扶的智力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六是强化生态振兴,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达71%。

七是强化生态振兴,分别创建省级、州级、县级美丽村庄21个、38个、61个。

八是强化组织振兴,累计完成7681个村(社区)党支部的达标创建。

九是强化乡村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5%。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4G网络全覆盖。12县市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部通过验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提质达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

此外,大理州还突出“九着力”实践,即着力创建大理洱海海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开展“乡愁·大理”文化交流、创办乡愁研究院、规划建设古生乡愁小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研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


其中,双廊等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沙溪等11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旅游名镇;全州中国传统村落总数达130个,位居全省第一;建成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33处和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非遗馆6个,白剧等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取得新的成果。


双廊古镇 (董孟良 摄)

大理市古生村  习近平总书记“立此存照”


徜徉于古生村的古巷、古桥、古庙、古戏台之间,历史的积淀扑面而来,人们对家乡的眷恋油然而生。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并“立此存照”:“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近年来,古生村建成环湖截污工程,实现农户四水全收;设立五级河长制,治理入湖沟渠;完成“绿线”范围内53户农户房屋拆除,建成湿地3000平方米;完成河道核心区土地流转,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实施了“七古”保护工程(古建筑、古民居、古巷道、古树木、古习俗、古技艺、古传说),守住了千年古村的风貌和历史文脉,青瓦白墙、斜屋顶、淡墨画的白族传统民居风格得以保持及延续;深入推进古生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生态种植,打造“古生”牌绿色有机产品,生态休闲旅游和民俗体验度假成为古生村的新亮点,古生村“乡愁”产业和“乡愁”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2015年以来,古生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寨和基层党建与生态保护治理“双推进”示范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中国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洱源县佛堂村 五个融入”引领文化振兴

佛堂村坐落于洱源县凤羽镇天马山脚,2018年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试点村。佛堂村结合优势特色,确定了“水韵江登·慢享佛堂”的发展主题,以文化生态旅游为中心,探索出了“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佛堂模式,2020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佛堂村全貌 (杨灿华 摄)

“五个融入”引领文化振兴。一是文化融入生活。实施乡愁公园、湿地雕塑公园建设,筹备恢复栽秧会、关秧门、迎本主等传统节庆活动;二是文化融入艺术。设置露天装置艺术,开展文创产品包装设计,拍摄《中国村落》纪录片,出版《微隐隐于凤羽》;三是文化融入农业。把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融入水稻、油菜种植,打造稻田画、油菜花海等凤羽大地艺术景观;四是文化融入旅游。以凤羽白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强对古宅院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扶持发展特色民宿,开展凤羽文化搜集整理并编撰《凤羽文史资料集》,开创凤砚等文旅产品;五是文化融入市场。设计和包装适应市场需求的凤羽砚、凤羽茶、凤羽菜籽油、凤羽土蜂蜜、凤羽蜜饯等物产和新的文创产品。

剑川县鳌凤村 乡村振兴与“乡愁”实践的有机结合

剑川县鳌凤村,位于“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世界濒危建筑文化遗产沙溪寺登街南端。自2018年被列入大理州乡村振兴州级试点村以来,坚持以“乡愁”实践为主线,以规划引领、古建筑修复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各项工作,共实施项目19个,完成投资3785万元,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与“乡愁”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发展之路。


沙溪镇鳌凤村 (苏金泉 摄)

鳌凤村结合其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资源优势,编制了《鳌凤村乡村振兴发展规划》,规划突出留住村庄自然风貌和乡土气息,留住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留住“乡愁”,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守住了精神坐标与乡土记忆。

将土木建筑斜顶青瓦造型的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作为乡村文化的个性化展示抓好保护,对马坪关、城隍庙、智慧庵、印月庵等濒危明清古旧建筑群进行了保护修复。充分挖掘马坪关社戏、白曲、霸王鞭、“二月八”太子会等白族民俗的旅游文化价值,并建成茶马古道博物馆等。


茶马古道博物馆 (苏金泉 摄)

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大理乡愁研究院院长徐勇在发布会上指出,近年来,大理州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今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徐勇表示,由于刚实现整体脱贫,大理在乡村振兴上的起点是比较低的,所以现在需要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乡村振兴让乡村有乡村的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责任编辑:蔡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