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文 | 唐琼: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协同治理研究

摘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城乡融合协同治理主要面临城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城乡居民差距明显等挑战。
现城乡融合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城乡融合协同治理主要面临城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城乡居民差距明显等挑战。为此,应统一规划城市乡村,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城乡产业融合速度;推进配套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解决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可见,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同时,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个特殊阶段——城乡对立,但城乡对立只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出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历史必然性和社会进步性的统一,正是乡村振兴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从城乡对立中会孕育出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与乡必然会经历“分离—发展—融合”的发展阶段,这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又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乡村振兴进一步助推了城乡融合协同治理转型。

乡村振兴视域下城乡融合协同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共事业取得较大进步,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互动互促的势头凸显。但是,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机制影响,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城乡融合协同治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乡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1.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大。

近年来,我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提升较大,但与城市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比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95%,而农村污水处理率只有2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7%,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60%。

2.城乡基础教育资源不均等。

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各项政策也要求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但从现实来看,城乡之间在教育投入和师资配比等方面仍有差距。例如,在师资方面,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艰苦,教师待遇不高,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去边远农村,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水平参差不齐,从而难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8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只有0.56%。

3.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

医疗卫生资源是否充裕,关系到人的基本生命健康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得到了很大保障,但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也愈加凸显,城市拥有更多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乡村地区却医疗资源匮乏。

城乡产业融合度较低

1.城乡产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

提高城乡融合的关键条件是城市与乡村产业合理布局,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局面。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乡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布局也日趋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市产业布局规模大、投入多,乡村产业规模小、经费不足;农业产业规模发展受土地规模限制;乡村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严重不足,只有城市服务业的50%;城乡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均衡,乡村基础设施投入远落后于城市;城乡金融发展存在差距,乡村金融机构数量少、产品单一,无法满足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金融需求。

2.非农产业与农业关联性较弱。

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是把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实现非农产业和农业产业的融合。非农产业指工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具体指农村中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批发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目前,我国农村产业大部分是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行业空间分布不均衡,相关配套的销售措施没有跟上,容易形成农产品卖不出去等现象。


3.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低。

第一产业主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商业、金融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当前,我国乡村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服务业没跟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足,农业经营风险大、附加值低,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容易造成结构性产能过剩。

城乡居民差距明显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城乡差距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居民收入差距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资料,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18355元,城乡人均收入指数为2.75;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26703元,城乡人均收入指数为2.56。可见,虽然城乡人均收入指数在缓慢缩小,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数值却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明显。

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城乡居民的收入状况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资料,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城乡相差11586元,城乡比值为2.38;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城乡相差13294元,城乡比值为1.97。可见,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农村消费水平较低。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从全国来看,农村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40%,农村的消费市场有巨大潜力,如果开发利用好,对拉动内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悬殊。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出现了空气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挤等“城市病”,但总体来说生活环境优于乡村。乡村出现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耕地污染、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电短缺、污水处理不当等现象。城市和乡村生活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两者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城乡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协同治理的路径

在城镇化进程中,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也出现了城市管理新问题。特别是突发疫情的情况下,城乡融合治理能力凸显其重要性。城市规模巨大,人口密度较高,一旦出现社会疫情现象,会扩散迅速;而广大乡村地区地广人稀,疫情不易传播。因此,应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发展式乡村振兴之路,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要通过合理统一规划城市乡村人口数量和居住环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配套制度改革等路径来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真正融合发展。

统一规划城市与乡村 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1.注意统一建设管护,城乡基础资源一体化规划。

以县或市为一个范围整体,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网络、防洪、垃圾污水处理等)建设;统筹规划城乡污染物收运处理体系,防控污染物单向流向乡村,因地制宜、统筹处理城市和乡村的生活垃圾;明确城市和乡村基础资源公共产品的定位,按照中央支持、省级统筹、市县负责机制,政府承担公益性资源提供责任,市场承担经营性资源提供责任。由于乡村基础资源分散化,建议政府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提高基础资源管护的市场化程度。

2.注意区分城市乡村,用三维立体空间思维规划。

目前,城市和乡村是两个不同的生存空间,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推进城乡融合,不是要完全消除城乡差异,而是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共治。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兼顾生产与生活。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要实行全域规划,按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原则,进行整体空间布局,特别是要注意对三维立体空间的把控,合理控制人口密度,让居民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诗意地栖居、幸福地生活。

3.注重公众广泛参与,增强规划决策透明性。

城乡规划发展与居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在规划制定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提高规划的可执行性。目前,我国公众参与规划意识不强,需要健全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组织机构,一方面征集传达民意,让规划更合理科学;另一方面加强对政府相关规划部门的监督,让公众参与规划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城乡规划的长效性和科学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城乡产业融合速度

1.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农业规模经营可以让农民愿意留在农村,用先进技术从事农业劳动,获取更多的收益。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民走向城市,出现大批空闲耕地,如果能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耕地集合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就可能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当然,由于目前适度规模化经营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了降低经营风险,政府要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制度,保障经营主体权益,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健康稳步发展。

2.农业生产结构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体系转变。

农业产业的壮大能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产品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有特色的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合理布局农业产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农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无缝连接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实现产销一体化,逐步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

3.农业生产条件由靠天吃饭向利用科技信息转变。

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已有明显的改善,随着农业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未来应实施城乡科技信息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加大对偏远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使现代农业更好地向“智能农业”转变。

推进配套制度改革 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1.以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在短期内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而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城乡居民因身份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待遇问题。建议政府设计相关制度,为有能力在城镇生活的农村常住人口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目前这一群体有2亿多人,如果能合理解决他们的户口迁徙问题,就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以土地制度改革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


土地是农民维持生计的基本保障,也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市民的最大成本,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愿望。要建立市场化的土地制度,让农民也能拥有可以抵押和交易的资产;规范公用土地征用程序,真正按土地的市场价格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补偿,提高土地征用补偿的金额标准;坚持在农民自愿进城的原则下,鼓励一部分农民工转化为市民,使其自愿对闲置土地进行交易转让,提高土地整体利用率,推进农村土地高效、规范、集约利用。

3.以财税制度改革提供投资资金保障。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资金保障,财税制度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供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中央和地方应按照事权划分承担相应的财政支出责任。根据经济学规律,即使在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城镇化发展也需要以政府的大额资金投入为基础,政府的收入主要是税收,取之于民,应用之于民。建议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征税力度,降低贫困地区的税收标准,制定阶梯收税制度,让财税制度的实施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城乡融合稳定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