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组织机构 学术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合作单位 学术前沿 新闻动态
  • 动态丨“乡村振兴 • 武汉会议”举办 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
  • 动态丨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
  • 动态丨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揭牌!
乡村振兴战略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组织机构 学术队伍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合作单位 学术前沿 新闻动态
  • 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2023)暨中国农村发展学会 2023年年会通知
  • 动态 | 《中国乡村振兴报告(2021)》发布会
  • 动态 | 首家“县域治理与乡村振兴调研基地”揭牌
动态 |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启动“百所观察”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拟设立“百所观察”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00个司法所进行为期十年的跟踪观察,实现法学院“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协同推进和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助力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
动态 | 华中师范大学在公安县、潜江市设立“县域治理与乡村振兴调研基地”
近日,省乡村振兴局计财处副处长陈帆、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汉文教授及李延晖教授、黄振华副教授、魏海涛讲师等共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前往公安县、潜江市调研,并与当地合作设立“县域治理与乡村振兴调研基地”。
动态 | 《袁方成教授受邀央广网专栏“每日一习话”发布评论文章》(标题)
动态 | 徐勇教授为基层干部讲授乡村振兴
徐勇教授应邀为基层干部讲授乡村振兴。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校长郝芳华率队赴云南推进省校合作并为“大理乡愁研究院”揭牌
2021-05-25
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调研基地在湖北罗田挂牌
2021-05-25
校领导与专家学者座谈 共商大理乡愁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一体化建设
2021-05-25
共建大理乡愁研究院 续写合作办学新篇章
2021-05-25
学术前沿 查看更多
荐文 | 资源下乡背景下的村级治理能力探赜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将国家资源输入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提高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南京A村的经验案例表明,面对资源落地过程中村民以谋取利益为动机的利益博弈对村级治理能力的挑战,村干部在考核压力下遵循“摆平”而非“治理”的逻辑,通过利益交换获得村民配合,使村庄治理陷入行政有效而治理无效的困境。资源下乡背景下农村公共品制度内供给、村级组织行政化、基层治理服务泛化等治理转型造成的村民参与虚化、村干部治理动力弱化和干群关系失衡,是村级治理能力弱化的主要成因。将国家资源输入转化为村级治理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重视村庄主体性地位和功能。同时,赋予村级组织资源再分配权力和提高村民组织化参与治理的能力,是实现资源下乡背景下村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荐文 | 竞争性适配:县域项目资源下乡的运作机理与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对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作为一种制度内自上而下供给方式的项目制,在基层运转的过程中呈现“去竞争性”的运作特征,引发供需错配、民众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实践困境。湖南省长沙市C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构建项目运作的自主空间、民主化的平台建设、嵌入性的资源输入,促进了项目资源、群众需求、村庄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探索出以县域为统筹单位的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发现竞争性适配的公共品供给模式通过县域的自主性统筹、民主化的项目运作、合法化的项目激励,保障了项目下乡过程中村庄的主体性、干部的积极性、群众的参与性,产生出推动村庄公共品有效供给的项目效能和集体性再生产的治理效能。其所彰显出来的对分散的项目资源进行类别化和在地化的整合、建立合理的项目运作统筹层级、强化项目落地中的竞争机制与民主制度建设等先进经验,对项目制的基层运作、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基层善治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观点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三重意蕴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持续不断的赋能,方能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同步提升。乡村高质量发展亟须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成效提供科学指引,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涉及赋能主体的转换、赋能方式的转型和赋能成效的提升,通过这三个关键方面的协同推进,才能真正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效能,切实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院长:徐勇
为了更好整合全校资源,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 宜将大理乡愁研究院(以下简称“乡研院”)与乡村振兴研究院(以下简称“乡兴院”)联为一体,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一流研究机构。
徐勇
陆汉文
陈军亚
符平
敖荣军
丁文
徐增阳
蔡志海
科学研究 查看更多
荐文 | 张明皓 叶敬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构建和政策体系研究
荐文 | 刘述良:通往健全乡村之路——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
观点 | 刘奇:乡村振兴六问
荐文 | 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
荐文 | 解安 侯启缘:以“农民权益”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启示
推荐书系 查看更多

推荐链接

乡村振兴规划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鄂ICP备05003325号-9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 电话:027:0000-8888 | 邮箱:rvccnu@163.com | 技术支持:科创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