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基层党建能否有效引领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以及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党的领导题中应有之义,是党的理论、历史、现实的内在要求。
农村基层党建能否有效引领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以及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坚持党的领导题中应有之义,是党的理论、历史、现实的内在要求。尽管党的基层组织历经了脱贫攻坚的锤炼,但引领乡村振兴仍然面临组织的治理能力不足、队伍活力不够、主体能力薄弱等现实问题。为此要通过夯实组织基础、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党建引领效能,有效地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建美丽乡村,现实乡村振兴。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党和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提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局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举措,必须有坚强的党组织凝聚广大农民来合力共建。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组织松散、活力不足、运行不畅等现实问题,致使党建引领的作用发挥不够全面,乡村振兴的各方面要素也有待进一步整合。因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增强组织能力,凝聚建设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深刻的现实逻辑。认清其中党建引领的内生逻辑,透析组织凝聚农村力量的内在性关联,是笃定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当代表达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那就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深入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至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人民立场体现在农村工作中,前一时期主要是实施精准扶贫,承诺决不落下一个贫困群众。如今脱贫攻坚工作已经结束,农村居民中绝对贫困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但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短板。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乡村振兴成为衡量我国现代化的标志。为此,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予这一立场的当代实践。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是党在农村落实党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基础,以党组织作用发挥确保农村在发展进程中贯彻人民立场,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确保全面改善农村的生存和生活境况,改善相对落后的乡村面貌,从物质和精神上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满足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增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成功经验的内生性赓续
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有效地引领和组织农民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关键。
在党的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深入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农民运动,分析国情民情,认清了农村、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党领导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人民公社体制,虽然在后期弊端凸显,但这一体制很快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中有限资源,在农业生产、水利、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伟大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农民包产到户从此开启走上富起来的道路,党及时总结人民首创经验,将“大包干”的具体做法,上升为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制度实践,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凝聚了党和广大农民的智慧结晶。党的十八以来,党以极大的决心、远见、责任和担当,广泛动员组织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夺取了脱贫攻坚新胜利。总结农村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功的经验,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事实求是地引领农村工作,打破禁锢禁区,深化理论认知,发展生产力,为革命、建设、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思想和物质基础。总之,纵观党的历史,农村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乡村振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必须始终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重点通过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以党的建设将农村居民有效组织起来,引领乡村振兴迈向新胜利。
现实逻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脱贫到振兴的关键所在
关照现实问题、解决时代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提出决胜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两步走的重大实践举措,就是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中国解答。
从中国实际看,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下一步乡村振兴正式踏上征程。就其发展程度和时代属性而言,二者具有接续性,是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的重大措施。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亲自领导、指挥、部署和督战,历时八年,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之后农村需要进一步发展,党中央高屋建瓴,适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持续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以更高要求更高层次的发展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中国的乡村振兴需要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所有农村组织中最具坚强战斗力和引领力的组织。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建对农村政治思想的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居民,贯彻好党的初心与使命;增强党建对农村生产发展的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作用;增强党建对农村治理的引领,充分调动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乡村振兴关键是农村居民从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接受到许多新思想、治理与致富能力。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传统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而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其强大的组织力和先进性,是引导传统农民走入现代化的关键。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剖析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提升党建引领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依然存在着治理能力不强、党员队伍活力不够、主体能力不足等问题。
治理能力不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功能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是党组织自身组织力的外在体现。换言之,就是党组织通过嵌入和参与社会其他各类组织和群体,达到凝聚和引领的能力。随着社会变迁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利益多元化,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功能弱化,表现就是治理能力不强。具体看来:
一是农村党组织与其他类型组织存在张力。主体结构多元化,在农村的组织体系中,不再是简单的村支两委的组织结构,出现了性质各异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独立于村支两委之外的主体,有以宗族势力为主的组织形式,也有以宗教势力为主的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性组织,在组织构架中如何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动权,注重引导和监督作用,促使其他组织发挥社会效益,二者明显存在一定的张力,客观上增加了党组织引领的难度。
二是,农村党群共同体关系的弱化疏离。税费改革后,国家不再向农村农民收取税费,转而实施粮农补贴,并以自上而下的项目方式开启的资源输入,村集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司承建的项目制完成。项目制使人民群众从村庄公共事务中退去,进而造成人民群众与基层组织间关系疏离,弱化了组织与人民群众紧密关系。
三是,行政思维带来的局限。行政管理模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行政化、科层化的风险。行政化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使得下级底层的能动性和机动性被弱化,工作陷入简单落实、材料应付,甚至出现“装修党建”和“概念党建”等形式主义新动态,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此外,过度考核加重了基层的工作量。数据信息在各部门间存在“数据孤岛”的现象,造成同一内容必须以不同形式在不同考核中出现,严重分散了基层干部的时间精力,加重了基层组织的负担。
队伍活力不够: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动力支撑不足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开展了“头雁”工程,“头雁”们运用自己的资源和眼界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头雁后的“排雁”存在普遍年龄偏大、性别比例失衡、身份定位不明、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后备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党组织干部身份定位不明。农村基层组织的干部具有“农民—干部”的双重身份特征,属于“非脱产干部”。由于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村干部工资不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村务工作主业变成了副业,主要精力用于自己产生经济收益的生产性或经营性活动。对于村务工作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农村干部上升空间不足。尽管近年来出台文件,明确具有村干部经历,在乡镇公务员录取方面,优先录用,但实际上由于大多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或学历受限,难以利用这一上升渠道。三是新鲜“血液”匮乏。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基层党组织的新鲜“血液”问题,实施“第一书记”“干部驻村”等组织“输血”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并未形成内生“造血”机制,但农村的发展归根到底要由农民构成的基层党组织进行,如何发挥农村本地“排雁”的作用,也是急需破解的瓶颈。
主体能力不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基础比较薄弱
农村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直接领导主体,是党在农村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群众、乡村企业、乡村社会组织等是参与主体,当前乡村各主体能力不足的情况依然较为突出。相较脱贫攻坚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体系更复杂。但由于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有的偏远农村把培养外出务工当作脱贫致富的主要出路,思想意识上并没有及时转到振兴本地经济。从短期看劳务输出对落后乡村确实能立竿见影增加收入。但是从农村发展长远看,大批有知识、有能力青壮年外出,无疑抽空了乡村振兴的主力。乡村党员的来源也成为一大难题,在广大乡村地区党员老龄化问题较为普遍,党员的缺失,党员素质难以提升成为党组织能力提升的一大障碍。如何增强乡村凝聚力,留住人才,把他们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此外,农村党组织主体能力不足还体现在农村党建的供给端与需求端不匹配。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成为了目前农村党建最主要的需求端,但在实际的供给端,由于基层党组织认知的滞后性、组织能力不足等情况,导致党建工作内容片面追求政策的宣讲和解读,从而使工作陷入片面化、空泛化和形式化,造成党建工作存在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倾向。
农村党建引乡村振兴的提升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增强引领能力、发挥组织优势,将乡村群众组织起来,发挥各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共建美丽乡村。
夯实组织基础,增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直接实施者,其素质高低、能力强弱、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党的乡村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增强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广泛吸收人才进入党内。人才是夯实党的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力量。注重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尤其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关键少数”,发挥“头雁效应”。要厚植人才发展土壤,现实“引才归巢”。要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上升渠道,注重人才的内在生长,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经商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党的组织成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要搭建人才施展平台,实现“筑巢引凤”。农村发展潜力巨大,挑战与机遇并存,脱贫攻坚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还要以更高要求搭建建功立业的各类平台。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愿意来到广大农村施展所学,锻炼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总之,要多渠道夯实农村党组织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基层组织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农村党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完善基层干部培训体制机制,明确培训经费、内容、方式,保障基层干部培训的常规化和规范化,全面提升党员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水平。注重培训内容的政策性、价值性和实用性的三者结合。要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加强政治教育坚定信念,加强素质教育预防腐败,加强组织教育凝聚力量,加强科技教育提升本领。注重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对口支援、第一书记等政策平台,通过理论宣讲、技术培训、现场观摩等途径方法,促进学用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主心骨作用凝聚振兴力量
乡村振兴是全局性历史性的艰巨任务,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有序推进。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大量农户退出农村,涌入城市,农村村民分化、利益多元化,“不将农民组织起来,仅靠个体的分散农户,振兴乡村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因此,提升组织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一方面要以党员干部“主心骨”作用,发挥组织优势,将农村群众凝聚起来。党员干部是连接组织和群众的链条。农村党员干部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不断提升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解决群众困难的本领,协调好各方利益,发挥“链条”的串联作用,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要注重以党员干部作用发挥推动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协同作用发挥,要求“基层党组织通过摆立场、指方向、定原则、领道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基层不变形、不走样、不变色”。要通过党员干部、大学生志愿者、新乡贤、报刊电视、网络媒体等宣传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让民众参与其中,形成具有共同目标追求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行动的思想引领。此外,党员干部要利用好农村土地政策,探索“确权不确地”模式,破除土地细碎化问题,为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要协调好农民权益,把群众组织起来,最终实现对不同群体、阶层、组织的强大社会号召力,组织起来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力量支撑。
另一方面,以党组织作用发挥为目标,创新组织设置模式。要因地制宜,探索多形式的“支部联建”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产业特性等及其优势,创建组织新模式,组建破除碎片化生产的村村联建、产业资金不足的村企联建、科学技术制衡的村校联建等模式,以及村镇、企业、高校等多方协同的联建模式。现实人力、财力、智力等资源共享,合理配置。从而实现组织联建、产业联建、协同共建和共建共享的规模产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创建党旗引领的“支部 ”模式。为避免发展的无序或停滞,农村党组织需要主动介入,积极引领,发挥主心骨作用。组建“支部 合作社 农户”“支部 企业 基地 农户”等模式,延伸协同产业链,在党建引领下,使相互协作成为应对经济规律和市场挑战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优化考评程序
规范党组织建设,既包括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规范化,也包括管理的规范化。考核是促进管理规范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工作成效的评测,关系到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农村组织肩负着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党建要求层层分解,党建任务逐级下沉,来自各个层级的检查考核更是络绎不绝。如果考核工作的简单化,过分强调办事留痕,拍照、签名、上传至各类APP,成为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动作“。为此,要优化基层干部考核机制,简化考核程序,从制度上给基层干部减负,力戒形式主义,让党员干部有更时间精力“沉下去”服务群众。
一是要优化考核指标,做到科学评估工作实绩。注重乡村振兴的长期性、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评价指标不能简单划一,防止“一刀切”,而是要结合各地具体实际情况制定考核的指标体系。二是要减少考核总量,避免多头重复考核。既要发挥考核激励监督作用,又要避免层层考核、多头考核和重复考核,以免因考核工作占据基层的大量时间。三是要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工作实效。以目标为导向,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破解乡村振兴中存在的具体难题。注重引入第三方研究机构进行过程测评。避免简单的“数字“考核、“表格”考核和“材料”考核,要将过程与结果、定性与定量、任期与专项考核多维度结合起来。总而言之,既达到考核人和考试事的目标,又不过多占用基层干部时间精力,把更多时间精力用于解决群众问题,深入群众,发展产业,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落脚于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服务于乡村振兴为出发点来加强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本领、统筹服务资源。
一是要强化农村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并不是党组织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而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二是要克服本领恐慌,提升服务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升本领,做好思想政策引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一方面,基层党员干部要认真的学习把握党的最新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思考未来发展走向。善用朋友圈、QQ群、APP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引导广大群众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要具备有基本的产业专业素养,在本地产业中,能够有效引入专业技术指导,服务乡村产业兴旺。三是要把整合基层服务资源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点。党组织引领完善基建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道路、网络信息等质量。组建农村便民服务中心,提供物流、水电、农资等服务。组建以党旗引领的志愿者服务团体,为困难群众提供便民代办服务。总之,不断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完善乡村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切实充当好乡村振兴的“勤务员”,实现党建引领,把亿万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发挥农民建设的主体作用,共建美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