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丨郝芳华: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开幕式致辞

摘要:8月26日上午,以“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为主题的“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在大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郝芳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以上内容整理自其论坛发言。

郝芳华,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第一批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国家长江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土木、建筑与水利学部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

苍山无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在习近平总书记“记得住乡愁”嘱托和期待的大理,我们隆重举行2021“乡愁中国·大理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华中师范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出了一条勇担使命、追求卓越的特色发展之路。八十多年前,抗战爆发,学校西迁云南大理艰难办学。在大理办学期间,学校师生共同合作在大理拦溪筑坝,修建了滇西第一座水电站,制造了滇西第一套电力设备,为苍山洱海带来光明,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当时留英归国的青年教师许烺光深入大理喜洲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田野调查,创作了经典的传世之作《祖荫下》,他后来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学术大师。改革开放后,学校以徐勇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承继学术传统和先贤学风,深入广大农村开展调查和学术研究,对涉及农村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给出“治理药方”,其中有关农村水利、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基层组织、脱贫攻坚的调查研究成果均为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所采纳,学校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高地。

八十年后,我们华师人寻根故里,与大理和大理大学再度携手,共建大理乡愁研究院,共同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乡愁”举办全国学术论坛,是为了牢记总书记“记得住乡愁”殷殷嘱托,是为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号召,汇聚全国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磅礴力量,“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用理论提炼中国经验”,用历史的眼光、时代的观照、国际的视野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成果,在推动伟大社会进步、推进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努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学术贡献!


云南大理洱海

乡愁是个世界性议题,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如何对待和传承农业文明的问题。同时,如何应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乡村衰落,又是一项世界性难题。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大理的乡愁中找到了答案,提出“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这是一种对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发展乡村、传承农业文明的嘱托。记得住乡愁,就是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好、更加和谐,让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不断延续。

大理乡愁是乡愁研究的最好样板。天成的美景、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淳朴的民风、良好的生态是大理最美的乡愁。大理不仅是习总书记提出乡愁论述的地方,而且是乡愁研究最好的资源。对大理乡愁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不但可以对中国乡村发展提供大理方案、大理路径、大理模式,也可以为世界乡村建设提供大理智慧。

大理乡愁研究院是乡愁研究的重要平台。良伴同行,途不觉远。借此机会,我也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对刚刚起步的大理乡愁研究院给予关心和厚爱,支持大理乡愁研究院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一流的乡愁中国创新和服务平台。大理乡愁研究院也将继续努力,力争建成为在国内外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影响力的“乡愁”研究新型智库和“乡愁”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力争形成一批具有中国原创性的乡愁文化研究成果,力争形成具有乡愁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和发挥重要示范作用乡愁研究学术重镇。也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进大理,了解和记住乡愁,同时也让大理不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记住最美的大理乡愁。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大理州政府和大理大学在共建大理乡愁研究院过程中的鼎力支持,以及为本次论坛举办所作出的努力。预祝本次大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专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